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

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D 【解析】 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 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查看答案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 巩固周王统治

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查看答案

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家族社会和睦

B. 贵族王位世袭

C. 宗法观念浓厚

D. 分封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时代是在变与不变中发展的。自古以来,中国围绕着变与不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把)线装书扔茅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

——钱穆《民族与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在“布新”上的主张。请你谈谈这些“布新”的主张未能实现的原因。

(2)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为例,谈谈你对进行社会变革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的不同。他们各是怎样做的?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在皇权与相权关系方面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