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公众空间
材料一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他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摘编自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等
材料二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们在人的头脑中发育,就能养成仁义礼智的善性。善性表现在实践层面即“善行”。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的“善行”相加,就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善行”。
——摘编自《孟子“善行”和“善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1)关于“善”,苏格拉底和孟子有着不同的认识。依据以上材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内涵 | 苏格拉底 | 孟子 |
善的本质和表现 | ① | ② |
获得善的途径 | 通过诘问获得 | ③ |
追求善的意义 | ④ | ⑤ |
材料三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12世纪,实现法律统一,取消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实现人的权利平等、契约自由,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当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西欧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15世纪,有学者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罗马法。他们着重研究罗马法的本意和历史沿革关系,引进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在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之间架起桥梁。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的价值。
材料四18世纪以前的英国,阅读基本是贵族的活动。1695-1780年间,英国报纸从不足100万份增长到1400万份。17世纪60年代伦敦有60多家咖啡馆,18世纪末增加到200多家。许多咖啡馆为顾客免费提供报纸,有些还免费为顾客朗读报纸。有人指出:“印刷品正变得越来越便宜。”学者认为:“英国人的言论自由在咖啡馆里最为典型。”工人则说:“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现代世界史》《从英国媒体看国家软实力的兴衰》
(3)18世纪英国出现了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新现象。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促进此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下图为21世纪初联合国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的标识。下方的人形代表社会公平、中间的曲线代表经济增长、上方的叶子代表环境保护,这三个元素构成一个地球形状。其蕴含的理念是
A. 区域集团化
B. 科技是生产力
C. 可持续发展
D. 反对恐怖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70年代,欧洲共同体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72年,日本外相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由此反映出
A. 政治格局以西欧为中心
B. 全球化进程加快
C. “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 多极化趋势出现
1962年10月至12月,美苏之间发生一场危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来往的信件达25封。两人互相指责对方,但也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陷入核大战的强烈愿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此“危机”指古巴导弹危机
②美苏以核武器为对抗手段
③双方存在着协调沟通的渠道
④苏联在对抗中占绝对优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战后成立的某国际机构,以“促进汇价的稳定,维持会员国间有秩序的外汇安排”为宗旨。此机构是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2000年出版的《从战争国家到福利国家》一书指出,美国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代,罗斯福新政作为独特的事件,永远改变了国家发展的轨迹。新政措施中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C. 调整工业生产
D. 确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