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 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 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 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 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A. 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 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 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
A. 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 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 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 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B. 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C. 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D. 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 劳动力极其缺乏
B. 社会等级森严
C. 徭役比较繁重
D. 厉行抑商政策
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
B. 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
C. 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
D. 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