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 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 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
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
A.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罗马原有的狭隘、繁琐的市民法所能概括的,万民法应运而生。”材料表明万民法
A. 适应了外邦人增多的现状
B.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 解决了市民法存在的弊端
D. 已成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B. 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C. 苏东剧变两极解体
D. 第三世界崛起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
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A. 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B. 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 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D. 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 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
B. 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
C. 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 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