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反映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其故事梗概如下:
清朝康熙年间(1671年),山东郯城西南方向归昌集外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任某和王氏。他们没有孩子,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这一年的某个时间,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但不久之后,艰辛逃跑路上的王氏遭情夫抛弃,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栖身于一座道观之内。1671年11月,王氏曾经的邻居高某来道观上香,在厢房中瞥见王氏,怒斥道士怎么可以收留妇人。刚好此时,已得知王氏藏身于道观的任某也来了,也许因为曾有积怨,任某与高某爆发冲突。经此一事,高某和道士把王氏送到任父住处,任某与王氏又生活在一起,直到第二年一月的一个雪夜,两人激烈地争吵任某掐死了王氏,后抱着其尸体朝高家走去,半路上突然传来犬吠声、更夫鸣锣声,任某放下王氏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任某及其父亲诬告高某和王氏有奸情并杀了王氏,知县黄六鸿很快厘清案情。根据大清律例,以死罪诬人理当处死,但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故事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和评价准确全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据美国媒体称,今天的美国民族主义者……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于是,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席卷全国,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该言论反映了美国
A. 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B. 工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的打击
C. 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
D. 中下层民众是全球化的牺牲品
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 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 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 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结下深厚友谊
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
A.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罗马原有的狭隘、繁琐的市民法所能概括的,万民法应运而生。”材料表明万民法
A. 适应了外邦人增多的现状
B.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C. 解决了市民法存在的弊端
D. 已成为完备的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