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这些农具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指出:“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下列表述与基辛格的看法一致的是
A. 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明显优势
B. 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C. 世界政治出现“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
D. 多极化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为世界新格局
(题文)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文件
A. 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
B. 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C. 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 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确立了新型的国家架构 |
B |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C |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环 |
D | 1982年宪法的颁布 | 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