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 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B. 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C. 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D.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 “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D. “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 朱熹
B. 程颐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B. 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 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
D. 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 宗族伦理观念
B. “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理论
D. “大一统”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