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下列...

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下列关于这两位同时期的君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前者设立军机处,后者设立责任内阁

B. 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

C. 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统而不治”

D. 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制于议会

 

B 【解析】清朝康熙皇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在位时,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B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乔治一世设立责任内阁,A错误;1721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C错误;明朝已经废除丞相,康熙皇帝不会受到丞相牵制,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

A. 班固有农商皆本意识    B. 汉朝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士农工商等四民平等    D. 重农抑商政策顺于民心

 

查看答案

秦始皇廿八年(前(219)琅邪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

A. 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 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

 

查看答案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查看答案

后世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甚至对一些改革措施还有较大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三经新义,亦为当时及后世攻击荆公(王安石)之一大口实。考荆公平日言论,多以一学术为正人心之本,则史说云云,谅非诬辞,此实荆公政术之最陋者也。考荆公当时,亦非于新义之外,悉禁异说,不过大学以此为教耳。夫既设学校,则必有教者,教者必有所主张之说。盖使荆公而禁异说,则为戕贼思想之自由,然公固未尝禁之,不过提倡己之说主张而已。

——选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控制文人的思想更属必要。现代精神病学家可以把他列为妄想狂。显出他的“妄想狂性格”,使一切史学家和批评家公认为不可原谅的倒不是他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作风,而是他把自己当做经书的唯一的评注家。试卷通常都引用古文,考生和解释必须统一。他立下这个新标准,国内的读书人都必须研读王安石的每一方面的意见,苏东坡出京之后,有一次监考乡试,曾写诗说,他对考生思想的统一和贫乏非常痛心。

——选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在育才方面的措施。王安石遭受“当时及后世攻击”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和林语堂观点的不同之处。

(3)你认为“人物传记”对史学研究有何价值?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雅典人找到梭伦,希望他来担任首席执政官,调解已经白热化的穷人和富人的冲突。当时贫富悬殊,许多穷人不仅自身贫穷,还欠下富人的许多债,有一些则被迫逃亡异地,于是民怨沸腾。愤怒的穷人希望平分富人的土地和财富;而富人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得到的任何利益,一部分甚至骄奢傲慢,贪婪无厌。激烈的冲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内战则可能倾覆城邦。

材料二  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他将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高声宣读:“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顷刻间,掌声雷动,欢声四起,那些无力还债的农民更是起劲地欢呼,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改革家梭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穷人和富人冲突白热化”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兴致勃勃的人们”可能会是哪些社会群体,哪些改革措施引起“欢声四起”?你如何理解“整个雅典城被一片异常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