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外国 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外国

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

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

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体系。

1848年,法国教育部长卡诺向国会提交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改革方案。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1895年,盛宣怀创立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仿造西方学校体系,分为初、中、高级,具有近代三级学制维形。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立上海经正女学,兼修中西学科。

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理念,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

19世纪下半叶,在曼彻斯特等城市涌现了私立的、男女均可入学的新大学。

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委员会,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20世纪初,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初等倡导推行平民教育,关注农民和乡村的教育问题。

1906年,法国教育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工业经济输送技术工人,二是通过文化传递整合社会,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爱伦、罗素等人,关注妇女、儿童、平民,注重教育民主化、品性化。

1924年英国发布《哈多报告》,“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理想模式被广为接受。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评分细则:论题,阐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清楚格式明确未体现中外关联不得分。 答案示例: 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张到欧洲,顺应工业生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颁布法令,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的数学内容。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入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学堂,派遭留学生等,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体系。 总之,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发展。 其他论题: (1)中外教育都经历了民主化、大众化的历程。 (2)20世纪初的中外教育都关注妇女、儿童、平民问题,彰显教育公平化。 (3)中外教育都逐步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成为国家事权。 【解析】 本题据材料表格“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工业革命、各国教育体系、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论题言之有理即可,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后,以中华或中国为对象和标志的传统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具体王朝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认同,也带有传统政治治理模式长期得到继承发展,各个大一统王朝统治核心思想得以延续,统治中心地域大体不变,疆域或缩或扩、交叠更替,作为臣民的各族却因之不断融合壮大、反复结为一体的治理圈之政治趋同与认同特征。

材料二: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一体认同意识或观念的萌生和发展,明确强调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作为公民或国民的平等身份,并依托在新的现代共和国形势上的民族共同体之整体性和统一性。这一观念的形成乃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之下,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和直接影响下,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现实运动之中对于其当下和未来共同命运、前途、历史的感知和体验过程;更是其对彼此之间长期形成的历史联系和一体性演化趋势不断自觉和深化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由“先知先觉”的认知、揭示、启发、倡导、鼓吹,得到全民广泛认同的发展历程。另外,是西方和近现代“民族”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族类”“大一统”“正统”等观念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不断融合的历史之延续与创造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国“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幅描绘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漫画。结合所学,推断当时的日本

A. 经济上开始超越美国

B. 凯恩斯主义左右了产业变革

C. 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 谋求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

 

查看答案

“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实行零关税;允许资本、劳务、商品等在三国间的自由流通。”材料所述的规定出自

A. 《布雷顿森林协议》

B. 《关税与贸易协定临时运用协定书》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查看答案

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 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B. 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 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查看答案

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A.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 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C. 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D. 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