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激烈辩论犹有异同。“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王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材料表明朱、陆双方的分歧是
A. 宇宙的本原
B. 穷理的途径
C. 人性的善恶
D. 孔孟的纲常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A. 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
B.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C.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D. 反对盲目崇拜圣人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恕(1862-1910),近代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下以小楷试帖取士,造成“京外风气”和“慕妍耻丑,举国若狂”,要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1907年,他出任山东编译局坐办,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并提出“教育有直接,有间接”的理念。在他看来,学校属于直接教育,公园、阅报、音乐所、图书馆等是间接教育,“无间接之教育以为直接之辅,则虽有直接之教育,而其拒力大抵不足以胜四围反对之压力”。此外,他还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以“欲欧侮之排去”。
——摘编自徐玉凤《宋恕与清末山东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恕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宋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12月8日,在收到丘吉尔的求援信后,罗斯福即表达了想与丘吉尔进行私人会晤的想法,双方商定于1941年3月或次月进行会晤。但后来由于双方国内事务和战争需要,尤其是1941年春季,希特勒发动了对英国传统势力范围(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地区)的入侵,直到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才在纽芬兰的阿金夏会晤。就这次会议的主题和召开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一次“务虚”会,因为这次会议并非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发表一项阐述战争目的和战后和平目标的联合宣言。但这次会晤对罗斯福来说可谓大获全胜,最终昭告天下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更是罗斯福思想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就英国而言,虽然美国没有同意直接参战和在远东帮助英国抵御日本的侵略,但作为一个非交战国与一个交战国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这本身就是对英国在道义上的一种莫大支持。
——摘编自杨永锋<(大西洋宪章)与罗斯福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背景及各自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通过修订总理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