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美国 |
1850年 | 122.7 | 15.2 | 19.6 | 19.8 |
1870年 | 228.7 | 76.7 | 50.6 | 98.7 |
1890年 | 353.3 | 208.4 | 97.9 | 402.1 |
1900年 | 420.1 | 327.0 | 129.4 | 663.3 |
A. 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B. 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D. 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D. 世界市场的雏形
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須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 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 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 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 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 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 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 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 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 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 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A. 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 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
C. 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