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 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B.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 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 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明太祖时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此后,仅避本省,不限南北。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这些做法旨在
A. 密切南北联系
B. 防范结党营私
C. 实现权力制衡
D. 保证地域公平
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利,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根据以上材料,科举制的确立
A. 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D. 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中央的并列机构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诸侯割据
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 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 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