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限制行政权的措施,较之英法更为“变本加厉”,但对于行政权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权,却没有一条具体的规定。这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A. 废除专制制度的迫切愿望
B. 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 对西方民主政治认识肤浅
D. 有关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下表中内容为不同著述对太平军作战情况的叙述。据此可以推知,太平军
事件记述 | 出处 |
1859年12月,杨秀清率太平军进攻池州(今安徽贵池)的清军时,“施放洋枪,子落如雨”。 | 《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上册) |
“欲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大炮早备为先,与其有争是定。”“取到其炮,取到车炮架,寻好匠人,照其样式,一一制造。” | 《李秀成自述》 |
李秀成回忆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得其大炮洋枪不计其数”。 | 《太平天国(资料丛刊)》第2册 |
A. 已开始仿造洋枪洋炮
B. 军事进攻中节节胜利
C. 装备并使用新式枪炮
D. 始终以洋枪队为劲敌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 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B.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 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 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明太祖时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此后,仅避本省,不限南北。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这些做法旨在
A. 密切南北联系
B. 防范结党营私
C. 实现权力制衡
D. 保证地域公平
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利,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根据以上材料,科举制的确立
A. 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D. 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中央的并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