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 赎罪券和《圣经》
B. 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C. 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 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这表明古希腊
A. 信仰与理性的密切联系
B. 宗教思想主宰政治生活
C. 理性思维推动学科发展
D. 民主促进思想文化繁荣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 量刑程序不统一
B.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 崇尚秩序和平衡
D. 重视对贵族特权的限制
公元前4世纪,雅典雄辩家德摩斯提尼这样评价雅典的告发制度:“我们现行体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每个将军一生当中都要在你们的法庭上被审判两次或者三次,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一战。没有,一次也没有。他们宁愿选择一个绑匪或者一个小偷的死亡方式,也不愿意战死。”这一评价反映出
A. 民众告发对官员的威慑作用有限
B. 雅典民主成了政客斗争的工具
C. 雅典对官员的监察机制不够完善
D. 雅典社会精英沦为民主的牺牲品
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毛泽东回复道:“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
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上义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