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远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在意大利随处发现一种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远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在意大利随处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但在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正是在这种个体精神的鼓动下,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创造出无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不仅在意大利,在英法等国也有大量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有个性的人和富有个性的文化创造。1617年英国学者弗卢德(Fludd)在他的著作中置入一幅插图,取名“完整的自然之镜和艺术想象”,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机地包容在一个圆形的图案里,意谓世界是上帝的艺术品,而人是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瑚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

材料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年代之初,个性解放、个人自主是思想界、文学界的共同关怀。但整体地看,当时感性的呐喊远过于理性的沉思。此后一直到对日抗战,这期间中国人纷扰不安,大家关心的主要是救亡图存的问题,只考虑大我,无法顾及小我的问题,更谈不到讨论小我精神境界的问题了。这是国家的处境所加于思想的限制。传统有关“个人”或“自我”的观念因此没有机会得到深刻的重视和认识。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表现,并说明这一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与文艺复兴时的“个体精神”的不同,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个人自主”未能彰显的原因。

 

(1)表现:注重人格的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文化创造;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 影响: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的精神束缚;推动了个人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艺等领域的创新;导致了个人主义和私欲的泛滥。 (2)不同点: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而文艺复兴时“个体精神”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精神”是为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而新文化运动时倡导“个人自主”是为了反对专制政治。 原因:“个人自主”缺乏理性的实践;民族危机强调集体意识;没有根植于对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思想的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自由人格”“个性的文化创造”“人是世界的中心”等信息,归纳出表现;第二小问,文艺复兴的影响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归纳,积极影响从打破宗教思想束缚、推动个人冒险精神和促进科技文艺创新说明;消极影响从导致私欲膨胀等方面说明。 (2)第一小问, 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文艺复兴高扬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要摆脱基督教神学的精神束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感性的呐喊远过于理性的沉思”可见 “个人自主”缺乏理性的实践;由“大家关心的主要是救亡图存的问题”可见民族危机强调集体意识;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没有根植于对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的挖掘。再者,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思想,忽视个人利益的关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请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  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祭祀。桂阳太守许荆到任后,“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他在任期间深受人民爱戴,死后,“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他死后,“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汉代由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禁止疫鬼”而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祖先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才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颁布《废除卜筮、星象、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C. 互联网使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D. 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经济都虚拟化了

 

查看答案

近年,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备受瞩目的凡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以5500万美元落槌,被誉为近年拍场上屈指可数的凡高佳作,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 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 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 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