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 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 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郡国并行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它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它”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皇帝制度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韬从19世纪70年代起逐渐关注他所倡导的富强运动中人的问题,他认识到“国之强弱何由哉?……人材之盛衰为之也。…‘治国之要,曰举人才”。
王韬对自古至今中国社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反审。传统人才观带有浓重的伦理至上的色彩,片面地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至善。王韬认为这些人除了怀抱“圣贤之典籍”和所谓道德修养以外,别无所有,是一种“伪才”。他认为富强运动不仅需要一个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技术员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
同时传统人才观坚持的中国中心主义的立场,凡是沾一点“夷”边的学问、技能、人才,在传统人才观里是毫无地位可言的。王韬则突破了民族本位主义的藩篱。他以世界意识和多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才问题。他既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学之才,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
——摘编于张海林著《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韬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三国干涉还辽后,日俄矛盾激化。《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拒不撤兵。俄国这种独占中国东北的行动引起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强烈不满。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在战争中,日本所耗战费达15亿日元,动用兵力近110万人。俄国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下。这场战争虽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两国均已精疲力竭,无力再战。双方最终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并把旅大地区和中东铁路南支线的租借权转让日本,俄国退守中国东北北部。
——摘编自马骏《日俄战争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俄战争对东亚局势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