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
据材料可知
A. 都在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
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西学东渐”历程开启
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杨宁一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里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A. 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B.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C. 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D. 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缈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B. 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尖锐
C.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得到反映
D. 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作品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