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
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A. 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 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 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草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 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
B. 城市商业监管逐渐松弛
C. 市民阶层开始养殖宠物
D. 城市行业分工日趋细密
788年,宰相李泌上言唐德宗:“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徐州若失,“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据此可知,此时
A. 徐州是唐政府主要赋税来源地
B. 徐州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
C.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了严重威胁
D. 江淮漕运决定着唐朝兴衰成败
荀子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荀子这一主张
A.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B. 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