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 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不公正判处死刑后,不仅不愿逃跑,仍然大谈“遵道德、重正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坚决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尽力挽救雅典衰退的城邦制度
C. 坚定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D. 抗议雅典陪审法庭的司法不公
下表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年均增长 |
1981 | 458,0元 | 4.23% | 223.4元 | 16.78% |
1982 | 494.5元 | 7.97% | 270.1元 | 20.90% |
1983 | 525.9元 | 6.35% | 309,8元 | 14.70% |
A. 农村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 城市对外开放步伐晚于农村
C. 农村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启
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倡导以地域来称呼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
A. 凝聚国人内部团结
B. 纠正民族歧视政策
C. 瓦解日本侵华策略
D. 实现真正民族平等
“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874年,李鸿章主张向日本派驻公使,认为遇事“若先有使臣驻彼当能预为辩阻,密速商办”,“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北京)办理,更为得劲”。这一认识
A. 体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外交主张
B. 促使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反映了国人摆脱不平等条约愿望
D. 顺应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