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棉花由印度传入中国。宋元之际棉花在长江三角洲逐渐种植、推广,到明代已形成相当的优势,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当地农家“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所产各色棉布工艺精良,品种繁多,成为全国各地争相购买的紧俏商品。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材料二  英国原来并不生产棉花,16世纪末,棉纺织业传到了英国。到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工业。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荚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到了18世纪80年代末,在棉纺织业特别发达的兰开夏郡,“珍妮纺纱机”很快就代替了旧式的纺纱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特点:中国,纺织原料主要由当地自产;以家庭手工业为主采用传统生产方式;鸦片战争后传统棉纺织业走向衰退。 英国,纺织原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较为迅速。 (2)影响:中国、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长途贩运的发展;推动了专业性市镇的兴起。 英国,引发和推动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 (1)依据材料“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不分男女舍织布纺花,别无他务”、“鸦片战争后,‘自洋纱盛行,市遂衰落’。”可从原料产地、生产方式、发展情况等角度概括得出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棉花从南美洲输入,然后转运到兰开夏郡。”、“英国人在这里开办棉纺织工业手工工场”、“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从原料产地、生产方式、发展情况等角度概括得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导致棉作压倒稻作的农作物配置结构,松江府全境及苏州府一部分成为全国瞩目的棉花产区。”、“一个妇女从事纺纱织布的收入大大超过一个男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的收入。”、“外地客商携带巨额资金,前来贩卖棉纺织品,形成了一大批棉布交易市镇。”结合所学可从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农民收入的增加、长途贩运的发展、专业性市镇的兴起等方面分析概括得出中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许多人都努力从事技术革新。”、“纺织机发明以后,由于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从引发了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及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方面分析概括得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微笑曲线理论”,它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该图反映了

A. 中端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不断增多

B.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就业压力增大

C. 生产分工不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

D. 商品生产前端和后端国家获利不断降低

 

查看答案

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

A. 推行实物配给制度

B. 流通货币严重短缺

C. 国内金融危机严重

D. 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 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查看答案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不公正判处死刑后,不仅不愿逃跑,仍然大谈“遵道德、重正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坚决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尽力挽救雅典衰退的城邦制度

C. 坚定地捍卫法律的尊严

D. 抗议雅典陪审法庭的司法不公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81-1983年我国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表。这一时期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1981

458,0元 

4.23%

223.4元

16.78%

1982

494.5元

7.97%

270.1元

20.90% 

1983

 525.9元

6.35%

309,8元

14.70%

 

 

A. 农村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 城市对外开放步伐晚于农村

C. 农村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