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明代小说家作品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A.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 加强官僚政治
B. 削弱贵族集团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人则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A. 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
B. 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发达
C. 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D.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民国时代所处的复杂内外环境,尽管国家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步深化,但中央政府始终权威不足,使得这一时期的国家治理在“断而不裂”的总体背景下,缺乏足够的时空保障,也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而且其相关政策往往在内外部纷争中走样变形,效能大打折扣。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国家治理一部分的民国边疆治理,自然受到的关注和支持就更小,也缺乏必要的资源和人员来推进具体的边疆治理,被动因循成例者多,主动调整改革者少。当然,抗战期间民国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尤其是西南边疆大为重视,主要还是地缘环境所迫,一旦抗战结束,国内对于边政和边疆开发的讨论也随即消歇。
——袁剑《断裂政治下的边疆治理——民国时期边疆政策实践的语境与维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首先表现在经济开发方面,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向西推进的直接动力,当时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和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西进热情。在美国西部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几乎同时起步,并始终交织在一起。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同时成为西部开发的精神支柱,推动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继续向纵深发展。美国的边疆治理还特别重视整合族际关系,强调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影响我国边疆治理的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边疆治理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