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18世纪50~80年代物价无太大的波动和攀升;18世纪80年代~1820年,呈起伏较大的上扬之势;1820~1850年,呈波动不太大的下降走势。其中,1850年大多低于1750年的水平。这一时期英国工资变化统计如下:
1851年与1755年相比各类工人全时名义、实际工资增幅(1851年=100)
——摘编自赵虹、田志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从实际工资的角度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北京每两三年就有一次会试,平时又有各种零星的“投考、选缺、引见、解饷”等事,各省有志上进的人都想到北京“结声气、谋出路”。他们在北京住上一些时间,其见识学问长进,交游声气扩大,再向外省发展,又可培养出第二批人,再来接受北京的教育。清初,限制汉人和外来人口在内城居住,大部分官员、士子居住在外城。新兴名士显宦兴建了些名大宅,国绕这些宅第,经由同乡、同年、门生等人际纽带,形成了一些士大夫相对集中的街区。据统计,清代北京建有会馆341个,为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提供食宿、交往服务的士子会馆则多达300余所,均处于宣南地区。
——据銖庵《文化城的文化》等整理
材料二 到1907年,北京已拥有200所学校,17053名学生。其中新式学校中学生12000余人,八旗官学仍然有4000余人。这时共有4所高校:外文专修馆(由外交部组建)法政学校、高等技工学校、北京大学。到1919年,北京公立、私立学校数目为324所,其中28所是大学或相当于大学水平。这些新式学校的分布主要在内城。以北大为核心的沙滩一带,被北大人自喻为中国的“拉丁区”,用以象征自由开放、带有波西米亚风格的现代学术和文化神。这些名士、学子大多是从完全的陌生人开给,凭借兴趣爱好、政治偏好等方面,围绕名师、班级社团、刊物等建立交往空间。
——摘编自王丽援《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一近代教育转型与北京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宣南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材料一的宣南文化区相比,近代北京文化区的新变化,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010年IMF执行董事会通过改革议案,在IMF中,中国的份额计划由3.65%升至6.19%, 2013年3月11日,美国国会否决这一提案。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布雷顿森林体系仍起关键作用
B. IMF的运行机制
C. IMF是美国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影响力大
D. 中国经济势力大增,影响力扩大
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
A. 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
C. 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 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1936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罗斯福遭到大部分垄断资本家和大城市3/4的共和党与保守报纸的反对,却得到劳工强有力的支持。这反映出
A. 罗斯福的政策只有利于劳工阶层
B. 罗斯福政府失去对劳资关系的控制
C. 发展工会成为罗斯福政策的核心
D.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