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会议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著名学者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进程,有三大步:第一步,外层的改变,“船坚炮利”就在这一层;第二步,中层的改变,就是制度的改变;第三步,内层的改变,系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前提、基本价值、基本观念,以及伦理规范的挑战而言。下列属于“内层改变”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胡素珊在《中国的内战》一书中,叙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学习管理城市,在张家口这座城市进行了实验。这种城市实验为下列重大决策或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的是
A.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理论
B. 七届二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提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D. 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 台儿庄大捷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淞沪会战
下列图表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这一阶段经济的稳定发展为
A. 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
B. 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壮大队伍
D. 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生物进化论,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 宣传科学,实现维新变法
B. 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反封建工具
C. 弘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D. 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