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的现实价值在于使“西学为用”合法化,中学一统天下的封闭僵化局面得以改变。“用夷变夏”不再是中国思想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否应该对中国的传统体制进行某些改变成为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说明“中体西用”的主张在当时
A.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
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讲究借物抒情的审美体验
C.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北宋《萍州可谈》记录:舟师,夜晚观星,白昼观日,风雨冥晦,则观指南针。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 指南针的雏形开始出现
B. 指南针已广泛应用于航海
C. 航海仍完全依靠舟师经验
D. 指南针是航海家辅助工具
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A. 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 继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 对待思想流派态度犹豫不定
D. 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