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

有学者认为,北魏衰落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使鲜卑族“消灭雄武之风”。吕思勉则认为,“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争论表明

A. 二者的认识悖离历史事实

B. 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本质

C. 历史解释具有较大随意性

D. 研究历史的角度会影响历史结论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吕思勉则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由于这两种观点所占角度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研究历史的视角不同影响了研究的结论,故D项正确。二者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A项“悖离历史事实”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历史解释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项“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

A. 适应了门阀势族的政治需要

B. 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

C. 融合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

D. 树立起了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旗帜

 

查看答案

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

A. 尊儒学为治国思想

B. 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

C. 举孝廉以选拔官员

D. 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

 

查看答案

商鞅认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

A. 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

B. 有利于国富兵强

C. 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

D. 易助长奢靡之风

 

查看答案

《荀子·礼制》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的这一观点

A. 强调了礼的宗旨是满足人的欲望

B. 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

C. 顺应了春秋战国变革的时代潮流

D. 背离了儒家民本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作反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未来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二点与第一点不同但有关联,那就是中国更愿意与它的邻国——哪怕是对它怀有疑虑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中国在当前(和将来)的国际体系中作为真正独立的角色的重要性,由于它在处理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风格”而大大增强了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的原因。

(2)结合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