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 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C. 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D. 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在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改革中,经济学家杨培新主张推广企业承包制,因此人称“杨承包”。厉以宁主张企业改革超越承包制,用股份制进一步改造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完成后再推动价格改革。被称为“厉股份”。两种主张说明当时
A. 企业转型表现为承包制和股份制
B. 企业经济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C. 企业改革理论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D. 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896年盛宣怀上折直言银行之便利,认为“英、法、德、俄之银行,流通一国之财货,而得国家之保护…善于中国之票号,乃商务枢机所系。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材料强调
A. 清政府支持创立华资银行
B. 外资银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C. 华资银行可抵御列强经济侵略
D. 传统票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A. 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
B. 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 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
D. 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打击豪强势力
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改变了之前西德政府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改善同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先后签订了《莫斯科条约》(1970年)《华沙条约》(1970年)《基础条约》(1972年)《布拉格条约》(1973年),并与苏联等9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说明
A.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B. 民主德国外交出现自主倾向
C. 西德谋求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D.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