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人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 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 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D. 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1987年11月4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
A. 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
B. 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
C. 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
D.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差别不大
C. 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治国需要遵循的原则
D. 不同的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
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 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 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