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谈判,三天后...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谈判,三天后,他们未经正式宣战就进攻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由于俄国军队在离欧洲俄国的工业中心数千里远的地方作战,横贯西伯利亚的单轨铁路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供应需要。……俄国人把他们的经过仓促整修的波罗的海舰队派往日本;这支舰队沿着欧洲和非洲的整个西海岸往下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穿过印度洋,向北沿东亚海岸驶向日本——航行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二以上。1905年5月27日,俄国舰队终于到达日本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它立刻遭到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占优势的日本舰队的攻击。实际上,短短几小时内,所有俄国舰船就被击沉或捕获,而日本人仅仅失去几艘驱逐舰。由于这一毁灭,特别是由于战争在国内很不得人心、1905年革命已经开始,俄国人准备讨论和平。……1905年9月5日,朴次茅斯和约被签订;根据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最高的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弃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减让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结局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影响。

 

 

(1)原因:工业中心在欧洲,后勤补给困难;海军准备仓促;海军远距离航行,十分疲惫;海军实力不如日本;国内得不到人民支持。 (2)影响:俄国的战败直接引发了革命(或1905年革命);日本取得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实际上把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扩大了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为后来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准备了条件。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俄国军队在离欧洲俄国的工业中心数千里远的地方作战……仓促整修的波罗的海舰队派往日本;这支舰队……航行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二以上……遭到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占优势的日本舰队的攻击……由于战争在国内很不得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中心在欧洲、后勤补给困难、海军准备仓促、海军远距离航行、海军实力不如日本、国内得不到人民支持等方面概括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1905年革命已经开始……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最高的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弃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减让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引发1905年革命、日本取得中国东北地区的权益、把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扩大日本在远东的势力等方面简析日俄战争的结局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村料: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年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救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钟少异高炜《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查看答案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人国际联盟。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A. 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 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C.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D. 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张当年台胞回内地所持的台胞证。新华社在1987年11月4日播发的稿件中记录了台胞证首次签注的场景:“两天来已有100多名在香港中旅社取得赴大陆新的旅行证的台胞,分别从海、陆、空三路经广州分赴各地探亲”。此证此景说明

A. 九二共识是这一情景的重要推力

B. 反映了两岸互访的迫切心情

C. 两岸同属一中已成为双方共识

D.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