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时期,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解决王国问题
B. 恢复发展经济
C. 减少违法现象
D. 缓和社会矛盾
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禅让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洛学"是北宋时期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它提出的具有无穷规定性的“天理”成为理学世界观的基石。福建人杨时于元祜八年(1093年)师事程颐、程颢,遂有“程门立雪”之佳话。程颢“独以大宾敬之”,且在其南归时以充满冀望的“吾道南矣”一语目送。
杨时归闽,传授洛学,他著述《学庸论语解》、《易诗书礼记解》等著作,特别推崇四书的精神、研究义理的方法。杨时归闽后又十分重视讲学授徒,培养了一批理学学者。《宋史·杨时本传》中说:“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氏正宗。”并肯定,朱熹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杨)时。”杨时倡道东南,创立闽学之后,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迅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南到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先贤及其门人后学的天下,“中原文献,十九在闽”。闽北俨然成为礼义之邦,邑人大都知书识礼,淳朴忠厚。
——摘编自刘树勋《论杨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杨时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时在儒学发展上的贡献。
宋代继承唐末、五代以来地方统兵体制和监察、行政体制,发展成具有兵财分治特色的地方军政管理体制。宋初,即遍设转运司,将全国划分成为若干个转运司路,以管理一路的民政、财政;又区别不同情况,在全国各地分别创设了都部署路、兵马都钤辖、提举兵甲司及经略使、安抚使等不同形式,以统辖一路兵权。帅司路、转运司路以及后来的提点刑狱司路、提举常平司路,在发展、健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政区幅员的尺度多少为宜的问题。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使得有宋一代的路制呈现出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形态。
——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路制形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 主要热词 |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
20世纪90年代 |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
21世纪初期 |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中英两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是桑争稻田,英国则是圈地运动。衣着原料生产对于食物生产的冲击,迫使两国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随着英国城市的发展,面包肉类和其他食物的需求增加,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将部分圈占土地用于谷物生产。一些富有的农场主积极推广技术革新成果,实行规模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桑争稻田后,中国耕作制度走向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多熟制。多熟制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只是部分地弥补了桑争稻田所致的粮食减产,而并没有消除人口增长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相反,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多熟制的发展必将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难普及推广。
——摘编自曾雄生《明清桑争稻田、棉争粮田和西方圈地运动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传统田制下,农人依照惯例耕种和收获,集约型耕种等方法的推广受限,耕作效率低下。政府遂加大立法圈地的力度,并鼓励地主和农民把土地围圈起来,用以耕种,获取更高利益。英国农村中的农场主把农业视为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新的经营方式,把农场变成生产农产品的工厂。这种企业家精神减少了动员圈地的阻滞成本,小家庭式农场逐渐被大规模经营式农场取代。总之,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被称为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催化剂。
——摘编自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桑争稻田”与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分析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开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