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藩院是清代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担任。该机构的设立
A. 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B.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排斥汉人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D. 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中说:“一是遍考(考证)《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朝进士6人,经过考证,1人无从查考,5人查无实据。作者认为
A. 隋朝仍然推行察举制
B. 科举制度“重才轻品”
C. 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
D. 科举制促进文化繁荣
文景时期,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体的肉刑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解决王国问题
B. 恢复发展经济
C. 减少违法现象
D. 缓和社会矛盾
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禅让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洛学"是北宋时期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它提出的具有无穷规定性的“天理”成为理学世界观的基石。福建人杨时于元祜八年(1093年)师事程颐、程颢,遂有“程门立雪”之佳话。程颢“独以大宾敬之”,且在其南归时以充满冀望的“吾道南矣”一语目送。
杨时归闽,传授洛学,他著述《学庸论语解》、《易诗书礼记解》等著作,特别推崇四书的精神、研究义理的方法。杨时归闽后又十分重视讲学授徒,培养了一批理学学者。《宋史·杨时本传》中说:“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氏正宗。”并肯定,朱熹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杨)时。”杨时倡道东南,创立闽学之后,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迅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南到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先贤及其门人后学的天下,“中原文献,十九在闽”。闽北俨然成为礼义之邦,邑人大都知书识礼,淳朴忠厚。
——摘编自刘树勋《论杨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杨时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时在儒学发展上的贡献。
宋代继承唐末、五代以来地方统兵体制和监察、行政体制,发展成具有兵财分治特色的地方军政管理体制。宋初,即遍设转运司,将全国划分成为若干个转运司路,以管理一路的民政、财政;又区别不同情况,在全国各地分别创设了都部署路、兵马都钤辖、提举兵甲司及经略使、安抚使等不同形式,以统辖一路兵权。帅司路、转运司路以及后来的提点刑狱司路、提举常平司路,在发展、健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政区幅员的尺度多少为宜的问题。宋王朝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考虑,因时制宜,划分行政区、监察区、军区的辖境,使得有宋一代的路制呈现出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形态。
——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犬牙交错、层次繁复”的路制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