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律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

唐律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徙罪二年;耽误的如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这表明唐朝

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强化通信管理推动经济交流

C. 细密严苛律法轻罪重罚

D. 完善驿传体系确保政令通达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驿传制度为中央与地方政令传达、军情上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中央及时对地方、边疆进行管理防卫,加强中央地方交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驿传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管理,并非经济交流,故排除。C项,题干强调国家对驿传的重视,并非以法律实施轻重为焦点,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对驿传体系完善的相关内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

A. 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

B. 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

C. 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

D. 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

 

查看答案

《孟子·梁惠王》记载,周文王治理歧地时,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鳃寡孤独者。这表明周文王

A. 践行孟子的仁政主张

B. 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

C. 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D. 提倡用儒学治理国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在2月的朝会中,文廷式要求迁都再战,但很快被否决。4月15日,中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谈判,其间李鸿章“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贻作回国的旅费。而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则无任何异议。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日战争:1894-1895》

材料三  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海南)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青岛)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北京)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谈判中基本诉求,你如何看待“允计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当代外交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其中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材料四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时空观念分析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2)比较材料二、三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请为实现未来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复兴提出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