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天时求民主”,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 已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

B. 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依据

C. 天命权威转为君主专制

D. 儒家希望假借天命制约统治者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意为百姓的愿望请求,上天总是听从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百姓所听到的,“惟天时求民主”意为上天总是在寻找能够为民做主的人,君主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获得上天的认可,这都反映了“民”对于君主获得上天认可,进行统治的重要性,体现出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民本思想是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但仍是君主实权统治,没有赋予人民权利,不等于近代民主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是民本不是天命。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中西悬差的现实,郭高燕认为,要正视中国与西洋关系的新格局,承认并接受这种新的中西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外交上的自处之道。曾纪泽对西洋文明有着和郭嵩焘一样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新的中西关系下,提出了“酌情据理”的外交对策。但是,郭高寿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郭高点认为列强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求利,与列强开战毫无必要,且只会“贻患日深”,主张“通商—自强—独立、近代化外交”。而曾纪泽认为《南京条约》以来一切中外和约,“有伤自主之体统”,必须“设法改订”。提出加强国内军事备战,阻遏列强侵华野心,从而为外交求得和平解决提供便矛!j,形成“自强、外交独立—近代化外交”的模式。

——摘编自张浩《郭高燕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篙熹和曾纪泽外交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曾纪泽的外交近代化模式。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美国军售演变的趋势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美国的中立法案。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驻外使节是皇帝饮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卸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四,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情。

——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国之旅》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奥森纳撰写的考察报告,曾获得2007年度法国“经济图书奖”。该著作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内容简介如下:

进入18世纪,欧洲人开始钟情于棉织品,刚刚发明纺织机械的英国人决定来个接力赛,曼彻斯特和周边地区遍布的纺织厂急需原料,为此,在北纬37度以南英属美洲殖民地的所有地区都种植了棉花。要收摘棉花,就需要人手,于是第一次世界化自行组织起来,非洲也不幸地加入了这场集体舞。一百年过去了,美国获得了独立,但并未停止向欧洲旧大陆供应棉花。19世纪中期,一个难能可贵的道德思考在联邦政府中荡漾,联邦政府想取缔南方各州的奴隶制,南方断然拒绝,并决定从联邦中分裂出去。众所周知,一场战争接踵而至。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介中提取一个反映世界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说明它与“棉花”的关系,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写出所提取的历史现象,简要说明关系,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至18世纪,中国加入到世界革命之中,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些商业都会。在富商大贾中,“儒商”人数明显增多,商人素质提高,社会责任心加强,产生了商人文化,如尊崇子贡、范蠢等富商典范,以“诚”、“信”、“义”等作为经商准则。唐宋以来,中国传统贱商、轻商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诱发了商业资本渗入到城镇和乡村的生产过程,如福建崇安盛产茶乌梅、姜黄、竹、纸等,这就吸引了众多客商携资到此,列肆应工组织生产。

——摘编自唐文基《16到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16世纪西欧的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了扶持和保护政策,如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的圈地运动,都有益于商业发展。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更是把市民、商人从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17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完善了农牧混合经济,促进商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流动的人口又给某些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并与当地经济结合,创造了有效的商业行为和更高的商业利润。如16世纪中叶,英国利用尼德兰移民的力量,成功地生产了“绒线布”,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17世纪西欧各国积极投入到世界贸易竞争大潮,特别是英国,制定优惑政策,成立各种海外贸易公司,开拓世界贸易。

——摘编自王素琴《对西欧封建商业迅速跨越资本主义门槛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呈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至17世纪西欧商业迅速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并说明与西欧相比影响中国商业革命转型的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