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

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1)王阳明思想: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 路德思想: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 (2)相同之处: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 共同因素: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 【解析】 (1)依据材料“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可概括得出王阳明的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思想主张;依据材料“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可概括得出路德的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认为事物‘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权威、起到思想解放作用、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等角度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结合阳明心学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相关所学从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等方面分析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持有不同的人生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它对人的经验的价值和中心地位——即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

——据房龙《人类的故事》和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在传统中国,“人生观”是相当清楚而确定的。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之后,合理的“人生”是什么?这对新、旧或不新不旧的青年都是一个大问号。而且在近代中国,人的生命世界添加了“国家”、“社会”、“团体”等新观念。这使得过去对皇帝、对朝廷、对家庭应采取的明确态度变得模糊起来。……当时儒家、佛家、道家、基督教和国民党的理论家等都提出形形色色的人生观,在竞逐中,左派的理论体系显然胜出。左派作家的书,将人生观与历史观结合在一起,认为鸦片战争是民族耻辱之开始,是反帝反封建之源头。这一说法使一代青年们的心融入这股历史大流中,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主义”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蓝图,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将已经被打乱了的,无所适从的苦闷与烦恼的人生,转化、汇聚成有意义的集体行动。

——王汎森《后五四的思想变化:以人生观问题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生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青年人生观变得迷茫的原因,并概括左派人生观胜出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左派人生观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生观的不同,并谈谈你对人生观问题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56年,“双百方针”一提出,中国作协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和研究如何贯彻这一方针,并根据这一方针的精神总结以往的工作,尖锐批判文艺创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表明双百方针

A. 引发了文艺领域混乱

B. 得到了文艺界的响应

C. 推动了文艺科技发展

D. 在贯彻中遭到了挫折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区域”等。这说明中共中央

A. 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 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D. 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查看答案

1924年,孙中山说到:“我们是因为自由太多,没有团体,没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所以我们革命的目的与欧洲各国相反,“不能说是争自由,而是要打破个人的自由,争取国家民族的自由。”孙中山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袁世凯复辟帝制

B.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 共产国际的帮助

D. 历次革命失败进行反思

 

查看答案

1919年,陈独秀在《答半农的诗》中说:“我们对于世上同类的姊妹弟兄们,都不可彼界此疆,怨张怪李。我们说的话不大相同,穿的衣服很不一致,各信各的神,各有各的脾气,但这自然会哭会笑的同情心,会把我们连成一气,何等平安,亲密!”这反映了陈独秀

A. 民族主义思想浓厚

B. 主张全盘西化

C. 具有世界大同思想

D. 倡导自由平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