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

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所学的现代史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示例一: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概述和评价: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新中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示例二: 细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冲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 概述和评价: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资金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农民的牺牲,其结果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原材料紧张、商品奇缺,粮食出现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国开始反思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并开始反思苏联工业化过分汲取农业的资金积累方式的弊端;总结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成为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的开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试题,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分析。本题依据材料从“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或者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冲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前者结合所学从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模式特点以及对于中国工业化影响,后者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弊端以及中国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存在问题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约500年前,大多数帝国都很注重控制两种资源,即土地和人。在陆上,如果他们不能占领大片土地,就很难达到致富目的,因为贸易商会想办法对付他们。而在海上,他们的机会要多的多,只要能夺取有限的几个重要的港口。或者巡视有限的几条由风向、洋流和海峡决定的航线,他们就能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域内取得对一些商品贸易的控制。他们也可以殖民有限的几个沿海海上运输交通枢纽,生产和运输有利可图的商品。

从16到18世纪,创建和扩大这种帝国的机遇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设计的船只部分借鉴了亚洲的技术;火炮和工事的改进;海图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必备的航海工具;经度测定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材料二  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一、二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帝国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帝国崛起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和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內,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查看答案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些阐释共同强调

A. 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

B. 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C. 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

D. 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 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B. 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C.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 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查看答案

美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调整。在尼克松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结束美苏敌对状态,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由此看来,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当时

A. 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 美国霸主地位的瓦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