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

《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B.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惊蛰这一天,水獭捕鱼多,过五天,鸿雁自南向北飞过来。又过五天,草木萌芽,将茁茁而生。如果水獭不摆放鱼儿,国内将多发盗贼。鸿雁不向北飞来,远方之人则不臣服。草木不萌芽生长,瓜果蔬菜不会成熟,意在表明应在适当时机劳作,顺应农业生产的规律,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旨在表述抓住时机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非体现天文历法知识的丰富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科技水平对农业经营生产的影响,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诸子百家关于时间的思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记·礼运》孔子日:“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 君权神授

B. 以礼治国

C. 民贵君轻

D. 仁者爱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和5月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从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国外交战略虽然有一系列不同的标签,但其总战略遵循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战略。

——摘编自王芝《略论“杜鲁门主义”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国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摘编自时殷弘《尼克松主义》

材料三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推行了“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苏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鉴于70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作为美国第41任总统的乔治·布什,是里根主义的忠实实行者,在其任内,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叶霖《里根主义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及历史命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由于战胜了老大的中国,日本国内鄙视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继之而来的是重新夺取辽东半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

——摘编自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四个领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包括中、越、泰等国和缅甸北部),由蒋介石出草任新成立的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1943年,《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了新约,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摘编自聂俊华《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局限》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革”前期的被动局面,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冲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

 

查看答案

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1970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2003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

B. 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

 

查看答案

欧洲早期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大多把它看作“美国式慷慨”的又一成功范例,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洲历史学家却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美国企图通过这一计划全方位控制西欧。这一转变是由于

A. 不结盟运动迅速兴起

B. 欧洲的自主化倾向加强

C. 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D.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