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陈济棠是广东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治粤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教育发展影响深远。以下是他的一些言行:
“一国之内,如不尊重学者,试问学术从何进步?文化从何增高?国将从何而立?”。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妻学以致用。”
“采取适宜的训练方法使乡村农民皆俱农业矿业之常识。”
“务使成年之人能够粗识本国文字,能够阅读书报”。
“教育须职业化,学生须劳动化”。
1934年,陈济棠要求各地恢复祭孔,并祀关岳,高喊“非恢复固有道德无以救中国”,并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复古读经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济棠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陈济棠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一些欧洲成员国境内部署”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凭借中程导弹即可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而苏联中程导弹却几乎打不到美国。莫斯科强烈抗议,并借此中断了关于中欧裁军、关苏战略核武器裁军等一系列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紧张。而华盛顿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害怕欧洲大陆核对抗加剧的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1987年12月8日由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禁止双方试验、生产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该条约是战后美、苏裁军谈判历史上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条约的签订对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条约所规定销毁的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数量,只,占它们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力的3~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导条约》签订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武宗正德年间,明朝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明臣张原言:“盖以正德年间,国柄潜移,权幸用事,祖宗之制度,朝廷之纪纲,荡废殆尽。”诸王、勋戚、官僚“请求及夺占民田者无算”。地主豪族隐匿土地、人口的大量流失,政府财政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朝中向各地派出镇守太监,他们鱼肉百姓,大肆搜刮,导致百姓流亡,农民起义遍及各省。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后,重用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嘉靖九年,已查勘京畿勋戚庄田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嘉靖十年,浙江、两广等处的镇守太监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不久,陕西、四川镇守太监以“贪肄”亦被裁革。与此同时,对两税法进行了改革,把田赋和徭役合起来,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张璁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
——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璁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张璁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表彰了申纪兰等100名改革先锋:
申纪兰,女,1929年12月出生于山西平顺西沟村,十一届二,中全会后,贫穷落后的西沟村在申纪兰的带领下,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在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刘汉章,男,1936年出生于河南巩县。1991年,刘汉章敢为天下先,大胆实行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推墙入海,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的大型国有企业第一次真正面对市场的汪洋。邯钢成为了市场经济下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头羊。
姚明,男,2002年夺得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冠军以及总决赛MVP,同年以状元秀身份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休斯敦火箭队选中,多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2016年入选篮球名人堂,现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
南仁东(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男,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先后在荷兰、日本等多国天文机构进行客座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
请你任选1位改革先锋,为他(她)拟一份颁奖解说词。(列出所选人物并拟一个标签,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说明获奖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