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 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 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 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 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下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 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 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
A. 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 主要为各代政权服务
D. 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对秦的郡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