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追求人性和自由的左翼文艺团体相继自动解散。“国防文学”“国防戏剧”、“国防电影”等口号逐渐为多数人所接受。与这一现象同时期出现的是
A. 中共提出以民族战争驱逐日本出中国
B. 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
C.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 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大公报》曾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与观瞻”的时代服装开始被推广。这种现象始于
A. 鸦片战争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改革开放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 “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 “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 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 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国旗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旗,对其政治理念的变化理解正确是
A.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B. 满族独尊——驱逐鞑虏
C. 君权共享——民族平等
D. 朕即国家——五族共和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有一事件)“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有一事件”指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表是中国主要出口物的数据变化(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村社会
——摘编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A. 市镇经济开始应运而生
B. 已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 商品经济已经占主导地位
D. 商贸型农业成为农村生产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