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报纸中的“身份认同” 上海开埠五十年间,由人口二十多万的普通海滨县城,变成人口近...

报纸中的“身份认同”

上海开埠五十年间,由人口二十多万的普通海滨县城,变成人口近百万的中国第一大城市,相伴而生的华洋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一个寓沪多年的西方人,以“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的落款致信《新闻报》馆称:

“吾见中国人见我俱呼外国人,然吾在中国已二十余年矣。虽皆以吾为外国人,而吾则相交已久,觉与本国无异。且吾知中国圣人曾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语,故我西人在中国者,应与中国人和好如兄弟一般。现为上海通商开埠迄今五十年,并非西人与中国开兵迄今五十年也。回思五十年以前,本埠租界中荒落情形何堪言状,今试观沪城之南其间风气与五十年前无稍差异,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然此地仍为中国之地,虽曰租界,我西人并不能携带回国,无非使国家商埠商务日益隆,则彼此交易,均沾利益而已。问如此大埠中华曾有几乎?”

——《新闻报》(中外商人在上海合资兴办)1893年11月16日

材料二  针对该西人的致信,《新闻报》发表文章回应:

“自开埠以来,商务振兴,惟我上海为盛,此五十年中,利必均沾,益必同受,尔无我乍,我无尔虞,合中外如一家,诚不啻四海皆兄弟焉。……中西官商此后辑睦常敦,澄清永保,官与官交涉共剂其平,商与商贸迁,咸沾其益,沪上幸甚,天下幸甚。”

——《新闻报》1893年11月18日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西方人”对上海开埠通商以来变化的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中《新闻报》针对“西方人”认识是如何回应的?

(3)你如何看待《新闻报》中“西方人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讨论?

 

(1)中国人依然认为华洋有别,对其身份认同不认可;租界的城市建设水平远远超过华界(领先中国);上海的巨变得益于开埠通商,租界是中国土地,租借的辟设带来了中外贸易,推动上海的发展与繁荣。(每个视角,其它视角酌情给分。) (2)水平1:上海开埠带来的经济发展和贸易交往是中外交往共同努力的结果;水平2:认同上海的发展是中外交往和平等互利的结果;希望以后的官与商两个层面继续延续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 (3)本题采用分享评分法。评分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水平1:对报纸中的“身份认同”认识没有明确的理解和观点; 水平2:照搬教材中的结论或者是 材料中某几句话,而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水平3:能在基于材料基础上综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辨证的历史认知。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水平2:能提取 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史实和知识 水平3:能结合人物、报纸属性,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典型、精当,材料富有价值。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回避问题、论述不相关内容。 水平2:史实、观点、论证三者不尽一致,逻辑跳跃、混乱。 水平3:能结合所给 材料的时代背景与其历史的纵向或横向视角,进行全面辩证的综合论述, 史实、观点、论证三者一致,凸显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性,逻辑合理、清晰。 评分项四:组织 参考思路:上海开埠是鸦片战争的产物,是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结果,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中西和谐的产物。寓沪上海的西方人的言论模糊了对上海开埠与租界辟设是一种殖民侵略行为的历史前提和性质。 《新闻报》中的双方讨论都表达了希望中外和睦友好的愿望,上海绅商对于上海开埠没有赋予明显的负面意义,而是肯定其对上海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肯定其中中外双赢的通商效果,也折射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和夷夏之防观念的突破和质变。 两则材料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的开埠与通商,一方面带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租界的建设状况展示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与中国的传统治理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另一方面材料中也折射了中西交往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协作融合双重属性。 上海虽然开埠通商五十年,但是,其在中国的社会身份依然得不到普通人的认同,而上海绅商所持有的新型的国家观念与中外文明的和谐共处、平等互利等,代表了上海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国人呼吾为外国人”可概括得出中国人依然认为华洋有别,对其身份认同不认可;依据材料“独何以租界中马路如是其洁净也,房屋如是宽绰,人烟如是稠密,与沪南有过之无不及,是皆因中外通商和好,故有如是景象。然此地仍为中国之地,虽曰租界······无非使国家商埠商务日益隆”可概括得出租界的城市建设水平远远超过华界,上海的巨变得益于开埠通商,租界是中国土地,租借的辟设带来了中外贸易,推动上海的发展与繁荣。 (2)依据材料“此五十年中,利必均沾,益必同受,尔无我乍,我无尔虞,合中外如一家,诚不啻四海皆兄弟焉。……中西官商此后辑睦常敦,澄清永保,官与官交涉共剂其平,商与商贸迁,咸沾其益”可概括得出《新闻报》认同上海的发展是中外交往和平等互利的结果,希望以后的官与商两个层面继续延续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报》中“西方人的身份认同”这一问题讨论的看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西方人的认识模糊了西方侵略的本质、《新闻报》中的双方辩论体现了上海发展的积极影响,折射了中国传统天下观和夷夏之防观念的突破和质变、上海的开放既体现了经济发展也体现了中西交往中的冲突与合作、寓居上海的外国人身份得不到普通人认同,上海绅商的新观念,代表上海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像中的“早期西学东渐”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对图像史料的辨析,可以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1)如果要研究明末清初引入“基督教神学”这一主题,上述哪些图像史料可作为直接证据。(填写序号)

(2)图像(1)和图像(6)作为史料,是否可以证明西方地理学知识已经传入中国?请说明理由。

(3)有人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也融入中国。请仔细观察,选择出合适的图像史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查看答案

时空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把握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可以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1)完成下列结构图。(将正确内容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2)将上述结构图中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与下图中所示的空间位置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①文艺复兴发源地

②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地

③“铁血政策”发源地

④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制法令

⑤《人权宣言》诞生地

 

 

查看答案

促使下图中B-C阶段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共同体成立

C. 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D. 启用欧元

 

查看答案

英国小说家伊弗莱明从1955年创作了14部007系列小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由此推知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波黑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两极格局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要挖掘的树根喻指

A.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雅尔塔体制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