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年的忧虑
19世纪末的中国该往何处去?1899年,国人给出了答案:
山东农民朱红灯竖起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旗帜。10月,赵三多等人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被清廷招安纳入民团(义和团)。
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向避居东京的梁启超提议联合组党革命。梁启超给康有为写信:“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
甲午年弃官的末代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历经周折,于5月23日,正式开车纺纱。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长孙张厚琨和两湖书院学生赴日留学,渐成传统,成就了黄兴和李四光等很多革命家和科学家。
问题:
(1)依据材料和所学,请指出1899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社会主要阶层应对时局的重大行动。
(3)你如何看待1899年国人的所作所为?
机器的影响
材料一 下图是19世纪下半叶日本创作的《纺纱机的发明者》,画面配文:“英国的阿克莱特多年努力地制造一种纺棉纱的机器,他的家庭因此一贫如洗。妻子看着他花光钱财没能成功,盛怒之下,打碎了一个模型,阿克莱特十分生气……这件事情之后,他成功地发明了机器,靠它赚了钱。”
——摘编自《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1828年印度一位贫穷寡妇回忆)我二十二就成了寡妇。我生了三个女儿……我开始用阿萨那和插卡(简单的手纺车)纺纱……织匠们到我家门口来买纺好的纱……我想要多少钱他们会马上给我。因此我一点也不担心吃穿……就这样我把三个女儿都嫁出去……现在有三年多了,我和婆婆又没米下锅了。不但织匠们不到家门口来买我的棉纱,就算我把纺好的纱拿到哈特(市场)去,出以前价格的四分之一他们都不买。我完全不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到处打听,听说织匠们现在用的是大量进口的英国棉纱……等我看到棉纱之后,发现确实比我的好。
——摘自帕特萨拉蒂:《历史问题》第429页
问题:
(1)阿克莱特的机器问世于什么时期?促发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述印度寡妇家生计的变化及其原因。
(3)怎样看待上述材料对英国棉纱(机)的反映?
思想与制度
(1)治国思想一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对国家社会影响极大。请将下列人物与其治国思想一一对应。
(2)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实施统治的方式、方法的总和,彰显着不同时代国家的特征。请按照表格内的分类,将下列政权填入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观察下面邮票,画面中的军人属于
A. 北洋军
B. 北伐军
C. 湖北新军
D. 工农红军
1921年初,国内战争已结束,但农业生产形势不见好转,农民还在有意缩减生产。为改变这一局面,俄国
A. 实施斯托雷平改革
B.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采取新经济政策
D. 建立苏维埃政权
观察下图,与此场景有关的是签订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二十一条”
D. 《九国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