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水利工程的兴建
D. 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说明
A. 商周时期牛耕出现
B. 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C. 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D. 西汉时期犁壁发明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
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
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
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它”是指
A. 郑国渠
B. 井渠
C. 都江堰
D. 灵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欧洲国家自顾不暇,不能向中国提供武器和技术援助,中国政府遂向美国寻求帮助。美国虽同情中国,但出于对当时美日关系的考虑,在对华援助上相当谨慎。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两笔共计4500万美元的贷款,但规定“其用途仅限于购买民用物资”。1940年秋,日本侵占印度支那北部,随后,日、德、意三国轴心成立。美国遂向中国提供了第三笔2500万美元的贷款,但仍规定这笔贷款不能用于购买武器。1940年12月1日,美国同意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贷款,其中2500万美元可以购买武器,这是美国第一次向中国提供军援。1941年下半年,鉴于日军已占领中国海南和印度支那,美国增加了对华援助。罗斯福批准提供269架战斗机和66架轰炸机用于中国及邻国抵抗日军的活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同时欧洲的局势也在恶化。为了确保中国作为早期对日作战行动的基地,并确保中国不要退出战争,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建立由蒋介石任最高指挥的中国战区。
——据《美国陆军军史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迪威出使中国》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及二战进程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
——整理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与清末教科书关于鸦片战争叙述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