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
B. 国家统一的完成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ɡū)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 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 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下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 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 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A. 打制石器
B. 铁制农具
C. 筒车
D. 曲辕犁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