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不情愿地迈开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近代化步伐。它的建立源于军事上的需要,它的发展和影响,又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它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材料中的“它”是
A. 发昌机器厂
B. 福州船政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轮船招商局
梁启超曾指出:“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而全地球中最适此例者,莫中国若。”下列条约的内容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吴嘉宾在《武昌纪事》中评论说:“粤寇之陷省城,自武昌始。先是广西、湖南省城被围,皆守至数月,卒能待援师之集得全。惟武昌守不集二旬。……自是顺江而下,若安庆、若金陵,皆无守志矣。”材料评论的是
A. 太平天国进军南京
B. 鸦片战争武昌沦陷
C.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咸丰(1831—1861年)十年,奕诉曾上奏道:“自开城后,该二国带兵二万余,分踞京城,所有城内仓库及各衙门,彼亦深知。倘有包藏祸心,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似属可信。”奕诉上奏所指的事件
A. 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C. 刺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得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
A. 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
B. 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
C. 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
D. 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
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 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 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