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 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
C. 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
D. 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唐代中期后,儒学中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对该史料的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 说明在唐代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说明在唐代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说明在唐代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说明在唐代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 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 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 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的教育
A. 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
B. 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
C.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
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战国时期,商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而入秦国,被秦孝公委以重任;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他们的做法却很少受到非议,这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有利于人才流动
B. 各诸侯国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C. 郡县制度在诸侯国得以推广
D. “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