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汉代把全国人口(包括佣工、商人)都编入户籍,叫做“编户齐民”。户籍不仅登记人口数量、性别、相貌,而且登记农户田产的亩数、方位、土质。据材料可知,汉代的“编户齐民”
A. 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保证国家掌握人力物力资源
C. 有效地防止了地主兼并土地
D.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迁流动
孔子善学历史,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则夏商周三代,远至大同之世,无所不学,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既是他思考历史的凭借,又是孔门讲学的教材,后成为儒家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
B. 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C. 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D. 儒家经典为阐发孔子史观而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三战国铁口犁
材料二
废井田,开阡陌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所示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3)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原理?
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 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 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C. 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 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 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 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A.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B.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