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
B. 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C. 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
D. 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 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 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 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 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 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 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 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 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 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货币一般被认为是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下列有关货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秦朝曾经用图一中的货币来巩固其统治
B. 图二中货币最早可能铸于唐朝开元年间
C. 北宋政府曾经一度推广图三中的货币
D. 他们的使用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