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某种凭借允许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存在过源自万物本性、要求人们正确地行为和阻止人们犯罪的理性,它成为法律并非始于它成文之日,而是始于它产生之时。”该材料表明
A. 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B. 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C. 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D. 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竟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 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
B.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D. 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
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A.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是为了
A. 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B. 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 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D. 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 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 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 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C.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D.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