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比德”,一般是指以具体形象的某些特征比附抽象的道德品质。盛唐时书法艺术及理论发生了变化,人们为书法艺术注入了如“中庸”、“含蓄”、“守礼”、“忠义”等道德因素,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这反映了当时
A. 魏晋士人浮夸之风得到扩大
B. 书法艺术进入辉煌阶段
C. 科举制度扩大儒家影响范围
D. 儒道佛三家融合的趋势
有学者评价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该评价的侧重点是宋元的小说、戏剧
A. 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B. 反对宗教束缚
C. 注重社会教化
D. 反映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论的概括
B. 发展具有偶然性
C. 形成了完整体系
D. 只注重生产经验
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
B. 全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吸收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想
D.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A.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D.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这一思想是
A. “天人合一”理论
B. “天人感应”观
C. 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
D. 阴阳五行家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