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

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仅占1/4。据此可知,北宋中期

A. 经济发展促进丝织业重心转移

B. 北方经济逐渐走向没落

C. 南北方经济水平逐渐趋于一致

D. 南方的文化影响力上升

 

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北宋中期丝织业产品主要来自于四川和浙江等南方地区,说明丝织业重心向南方转移,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发展或衰落的信息,B不正确;南北经济持平是在魏晋时期,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不能得出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信息,D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查看答案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记述

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展前密约谈函…诸六部大政,成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宗》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住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议。

《西园闻见录》

 

 

A. 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 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 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 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查看答案

商朝时曾发生“九世之乱”,这场动乱持续长达百年,导致商朝一度中衰。这场动乱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位传承归属,没有建立像样的制度。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情,周代创立了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A. 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B. 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继承

C.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

D. 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政治上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材料中这两个文献都出自近代中国哪一次运动?

(2)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描述的理想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分析其原因。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据材料二指出,这本书的特点

(4)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哪一个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查看答案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折射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  1945年,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的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2)材料二的对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国际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