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这里的人文主义者
A. 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
B. 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
C.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
D. 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
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苏格拉底指出,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则是恶的。这一观点
A. 指出了知识是人生存之本
B.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C. 认为人的道德水平是相等的
D. 是对智者学派的反思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 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B. 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 民主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D.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反映当时
A. 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B. 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
C. 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
D.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与该诗是同一创作风格的美术作品是( )
A.《向日葵》 B.《格尔尼卡》
C.《自由引导人民》 D.《伏尔加河的纤夫》